c
前段时间我们介绍了用成本控制破局“烧钱死”魔咒的的美国生鲜电商GurbMarket。此外,美国还有一家也涉及生鲜业务的分销成员sysco,年收入高达487亿美元。他们的成功无疑让国内陷入困境的生鲜电商创业者看到了希望。 然而,由于中美的农业环境存很大差异,生鲜品类也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地域特点,例如美国大约90%的生鲜购物发生在超市,而这一个数字在我国大概只占到为30%;美国生鲜品类的损耗约为3%-5%,而我国生鲜品类的损耗约为20%-30%。 近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梳理了的一份2016~2017年度生鲜电商“死亡”名单,有14家生鲜电商企业宣告破产倒闭;还有一组数据显示,在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只有1%实现了盈利,4%持平,88%亏损,且剩下的7%是巨额亏损。 据此,我们请到了星河互联农业互联网投资经理江良洪详细解析“为什么中国生鲜电商95%都在亏损?” 以下为江良洪观点全文: 一般认为2015年是生鲜电商爆发元年,甚至即使到2016年,生鲜电商的投资事件仍然占据所有农业互联网项目的半壁江山,吸引的投资额更是一枝*秀。 从表面上看起来,生鲜消费刚需、高频、高毛利、电商渗透率低等等各种条件都具备,创业者和投资机构难能可贵地取得一致看法,认为生鲜一定能做成互联网模式。 然而,两年之后生鲜电商领域却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面在不断破产清算,一面在不断吸金扩张,其中原因值得思考。 生鲜电商的两个难点 1)生鲜标准化难以进行 从事生鲜电商的人**面临的一个难点就是产品sku巨多、非标准化,难以进行在线交易。生鲜食品**地有好有坏、品相不一,消费者自己去店中挑选,无论好坏,都是自己的责任,同时自行承担品控、物流等工作,对商家来说这是成本较低的销售方式;而在电商平台消费,平台获客时期赔本赚吆喝还可以,一旦无优惠复购时,消费者付出更多资金,而且得到的产品与自己的期望值较容易发生偏离,消费体验难以提升。 实际上,生产方(农户)不太愿意进行标准化生产,主要是考虑到成本、产量、销路等问题,需要产品多样化才能较大化分散各种风险;而消费者对口味、品相、价格等方面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对标准化的产品需求并不强烈。结果就是电商平台在中间两头不讨好。生鲜标准化难以进行也是有原因的,以后再探讨。 2)成本资金风险不断增加 经历了**阶段的非标准化问题之后,电商平台发现在很多方面被批发商掣肘,比如品质、货源选择、价格谈判等。同时,电商的客源肯定需要从传统渠道获取(没有电商也要买菜做饭),平台与批发市场或传统体系从业者产生竞争(北京地区逐步取消末端农贸市场,竞争相对缓和)。 而多数不恰当的解决方案选择了不断走向上游,尽管看上去减少了中间环节,实际上也承担了更多的成本、资金和风险,此为*二个难点。较终结果就是制作轮胎的企业转而去生产整车。 从农产品本身的角度来说,流通过程也是加工过程。从土地上直接收获的农产品,只有较少数可以直接作为商品销售给终端,大多数都需要经过分拣、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把流通中每个环节的动作都视为流水线作业的话就会发现,批发商已经把每个动作的成本都降到了较低。 那么,在中国缩短流通链条、砍掉中间环节、从产地到餐桌的说法就可以类比为一家公司要从矿山采矿开始做手机,这在高度社会化协作的今天无疑是不理智的。 目前生鲜电商斗不过批发商 曾经听到一些批发商的做法,之后对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充满敬畏之心。新发地大葱批发商从福建上货,之后会绕道山东即墨进行卸货、开包、剥葱、重新包装并装车。看上去绕道、装卸等动作都增加了成本,但是批发商这样做恰恰是为了降低成本。 即墨产业化程度**福建和北京,工人剥葱成品率高、少浪费(比北京、福建工人1斤葱多出1两多),人工成本低(比福建、北京低几分钱)。可能比较较端,但个人认为可信度很高,批发商能算计到这种程度,生鲜电商的竞争力在哪里?